关税重压与电动化转型阵痛下,欧洲汽车巨头或许正经历“阵痛”时刻。大众汽车集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,营收1584亿欧元,同比下降0.3%;营业利润67亿欧元,同比下滑33%,低于市场预期。全球交付量440.5万辆,虽同比增长1.3%,但未能转化为利润增长。 美国进口关税成为不可忽视的负担。上半年关税成本高达13亿欧元,相当于吞噬了近20%的营业利润。与此同时,奥迪、大众乘用车和软件部门Cariad的重组支出再添7亿欧元压力。 关税、电动化与重组成本共同构成了大众的利润“三座大山”。在营收基本持平的情况下,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6.3%下滑至4.2%。若剔除美国关税和重组费用影响,利润率也仅为5.6%,仍未达预期。 产品结构变化成为隐形杀手。大众在财报中坦言:低利润率电动车占比提高,叠加价格竞争与汇率波动,形成“负面组合效应”。当消费者拥抱ID系列电动车的同时,传统燃油车的高利润优势正在消解。 现金流警报已经拉响。汽车部门净现金流从上年的正4亿欧元转为负14亿欧元,其中对Rivian追加9亿欧元投资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。 但是,与之相比,在全球主要汽车市场的北美以及中国市场,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。其中,中国市场下滑3%,北美市场因关税打击暴跌16%。 品牌阵营中,斯柯达成为亮点,季度利润达7.4亿欧元,创下8.5%的利润率。而保时捷销量下滑11%,营业利润降至8亿欧元,凸显豪华品牌同样难逃行业寒流。 与此同时,现金状况预期同步缩水。汽车业务净现金流预测砍半至10-30亿欧元,净流动性预期也从34-37亿欧元下调至31-33亿欧元。这些数字背后是否大众方面为应对寒冬储备粮草的生存策略,值得关注。 官方声明将前景分为两种情境:若美国维持27.5%关税,业绩将触及预期下限;若关税降至10%,才可能触及上限。大众直言:“关税走向存在高度不确定性”。 “我们的半年数据呈现出对比鲜明的局面”,首席财务官阿诺·安特利茨在声明中指出,“一方面我们在产品方面取得强劲成功,另一方面运营业绩同比下降三分之一”。 大众正处于战略调整关键期。面对中国品牌崛起,大众加速推进“在中国,为中国”本土化战略,与小鹏、上汽的合作车型将在明年陆续落地。软件部门Cariad虽仍亏损12亿欧元,但重组后已现改善迹象。 投资未来与当下盈利的平衡或许是值得考虑的问题。集团坚持2025年汽车业务投资比率为12%-13%的计划,同时承诺到2027年将降至10%左右。或许,这需要大众在研发投入与成本控制间走出精妙平衡木。 随着欧盟与美国就汽车关税的谈判进入关键阶段,大众下半年的业绩走向或许与此息息相关。不过,这家欧洲工业巨头的转型之路即使会遇到一些挫折,我们相信它依然能够妥善应对。 本文为车宇世界原创文章,总第11840期,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。车宇世界原创版权所有,侵权必究。


